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寡淡的装备和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朽的战斗奇迹。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的英勇事迹,令西方军事家啧啧称奇。一个连队在失去95%的人员后仍然顽强抵抗,甚至一小股坚持战斗直至伤亡500%,这绝非寻常军队所能企及。究竟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志愿军战士万夫不当的英勇?他们的顽强意志和不屈斗志又来自何处?让我们一探这神奇的"钢少气多"之谜。
一、牺牲无数,永不投降的血泪史
1951年11月27日,松骨峰战役拉开序幕。这是一场旷日持久、伤亡惨重的战役,志愿军和敌军在这里你来我往、顽强拼杀,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。
第335团3连就是在这场战役中书写了壮烈的篇章。当时,敌人蓄意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,3连奉命死守要地,决不让敌人的车队通过。尽管敌人兵力和火力占据压倒优势,但3连战士们临危不惧,用热血和生命阻击着敌人的猛攻。
展开剩余94%当时,美军对3连的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和炮击,炮火铺天盖地,阵地上方被炸出了一个又一个深坑。战士们就是在这种惨烈的环境中展开顽强的抗击。
一炮响,数十人就被炸得纷纷落地,鲜血在雪地上染出一朵朵惨烈的红花。但是,3连战士们从未退缩,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,死死地抱住了这块血淋淋的土地。
"敌人打不垮我们,我们就越战越勇!"年迈的连长老泪纵横,他动员大家以一当十、以十当百,坚决完成阻敌之令。
当时,3连只配备了一门迫击炮,而且射手在炮火中常常牺牲,其他人就接替上去。最后一名射手阵亡后,连长亲自上阵,终于用这门可怜的小炮阻击住了敌人车队的进军。
整整5天,3连同敌军激战不止,双方打了近3000次炮弹,战斗异常惨烈。战斗到最后,335团3连只剩下6名伤残战士在阵地上喘息,但是他们依然紧紧守住了这块隘口,直到得到撤离命令。
这支曾经300多人的连队,在这场战役中伤亡高达295人,几乎损失殆尽。但他们用钢铁般的意志和热血,阻止了敌人切断了志愿军的补给线,为后来的战役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2.阻击英军,7人吓退敌军
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类似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。就连一小股7人的志愿军,也能用他们的英勇和不屈不馁的斗志,吓退整个联队的敌军。
这是发生在釜谷里的一个战事。当时,347团7连接到上级的命令:必须坚守阵地,不惜一切代价阻击企图突围的敌军。
7连当时只剩7名伤残战士,他们就是在这种绝境中,奋勇杀敌、斗智斗勇。
首先,7连的司号员郑起在通讯器里放声吆喝,号召所有战士都拿起武器、集结军营准备英勇杀敌。接着,他们又将手中仅有的几门小炮对准敌阵,猛烈的炮火射向敌军,给敌人造成了重创。
最关键的一着,就是苦战久经的7连战士们提前准备了燃烧弹和手榴弾,悄然潜伏在敌军必经之路的两侧。等到联队敌军密集行军时,他们猛地打开掩体,从两侧猛烈扑射,手榴弾、燃烧弹像流星雨一般向敌阵倾泻。
顿时,敌人疲于应付,阵脚大乱。就在这时,7连的司号员郑起又大声吹响了冲锋号,给敌人造成了声东击西的幻觉,令他们以为来了大军,在惊慌混乱中胆战心惊、狼狈逃窜。
就这样,7名伤残志愿军战士用他们的智勇双全,成功阻击了数百人的英军联队。敌军在撤退时无比恐惧,他们说:"中国军队就是撑死也不撑退!"
3.壮烈牺牲,热血染红战旗
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有着太多这样的故事,那就是即使只剩一个人,或是已经伤亡殆尽,志愿军战士们也绝不放弃斗争。他们要么壮烈牺牲,要么最终击溃敌人。
比如1952年的下碣隅里战役,173团3连便是在这里完成了一个艰难的阻敌任务。当时,敌军企图突围撤离,3连接到命令要将敌人全部歼灭、一个也不许放走。
可是,这个时候3连只剩下连长杨根思一人了,其他全部牺牲。面对如此绝境,杨根思并没有退缩,他死死咬住了这块阵地,用枪、手榴弹和绝不放弃的信念,英勇地同数百名敌人周旋。
最后,当彪炮手榴弾打光,敌人的坦克刚要冲破防线时,杨根思毅然抱起了最后一箱炸药包,与敌人同归于尽......
战后,指战员们在3连的阵地上找到杨根思已被炸得凄惨的遗体,他的遗体旁有一面硬扎扎的连队战斗旗帜,已被浸透了鲜血,在冷风中猎猎作响......
正是有了这样无二、血战上甘岭,见证钢铁意志
1953年10月14日,美军发动了著名的"斩首行动",企图直捣长津湖,歼灭志愿军指挥机构。为了阻止敌人的进攻,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临危受命,奔赴上甘岭山区与敌人殊死搏斗。
1.8连800人全牺牲,阵地未失守
在这场战役中,45师134团8连创造了不朽的战斗奇迹。8连曾经是一支编制200余人的英勇连队,在开赴前线的行军途中,便已伤亡惨重。到达阵地时,8连仅剩120余人,远远不及编制人数。
但是,这支人少的连队并没有在士气上受到打击。相反,他们以排山倒海般的英勇气概扑向敌阵,在激战中一举歼灭守敌77人、击毙敌军上校1名。
不久,敌军加紧了对597.9高地的进攻。8连奉命死守这一战略要地,阻击进逼的敌军。于是,8连同敌军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。
当第4天的黎明开始时,8连仅存38人在阵地上坚守。在随后的炮火扫射中,又有18人壮烈牺牲。到了第5天,8连只剩下20余人,他们依然死咬阵地,直至增援部队赶到。
到了第8天,经过多次增援,8连的兵力暂时补充到110余人。可是,在随后艰苦的夜间突袭中,8连再次伤亡惨重。当他们终于拿下597.9高地主峰阵地时,全连只存16人。
从此后,8连便展开了殊死搏斗的最后一幕。他们在597.9高地周围的1号、2号和8号阵地与敌军周旋、轮番作战。虽然多次得到增援,但战斗异常惨烈,新补充的战士也相继阵亡。
到了第15天的终点,8连发起最后的总攻,一举攻克1号和3号阵地。而当战斗结束,从1号阵地走出来的8连官兵,竟然只剩下连长李保成和5名伤残战士!
让人痛心的是,在这15天的战斗中,上级共为8连补充了800余人,可是最终只有6人生还。其余700余人,全部阵亡在了漫长的行军途中或是阵地血战中。
2.45师134团8连,打不垮的英雄
45师134团8连在此战中创造的英勇事迹,赢得了上级"是一支100%完成任务的部队,从未打过败仗,从未丢过阵地,是一支打不垮的连队"的极高评价。
这支伟大的连队之所以能创造不朽的战斗奇迹,正是因为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。在战斗过程中,无论伤亡多惨重,他们都咬紧牙关、死死盯防阵地,誓与敌人决一死战。
比如在第5天夜里,8连奉命夺取597.9高地的1号坑道时,便付出了惨重代价。他们不仅浴血奋战,而且在行军途中还遭到了敌军的疯狂炮火袭击,有5人阵亡。
到了目的地后,8连战士们更是冒着炮火,勇猛地直捣黄罐。他们在敌人滚滚浓烟和硝烟弹雨中杀出一条血路,终于占领了1号坑道。
可是,当他们占领这处阵地时,只剩下寥寥几人。但是,面对如此绝境,8连官兵们的斗志丝毫未减。他们继续死死盘踞在这块沟壍之地,与敌人周旋、坚守阵地。
在后来的战斗中,8连更是创造了一个个英勇壮举。他们不仅多次在夜间冒着火力倾泻的危险前往597.9高地突击,而且还成功击毁了敌人的火力点,切断了敌军的补给线。
最后,在8连其他官兵阵亡后,连长李保成独自率领伤残战士坚守阵地,直至战斗胜利,创造了永垂不朽的钢铁军魂......三、狭路相逢勇者胜,志愿军创造"长津湖奇迹"
除了上甘岭保卫战,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还创造了更惊人的战斗奇迹。在这片冰天雪地之中,志愿军以钢铁般的意志打败了实力远胜于己的敌军,谱写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不朽篇章。
1.弹尽粮绝,决不降敌
1950年11月27日,志愿军第9兵团在长津湖地区与敌军遭遇战。由于斥候工作失误,9兵团72师的主力陷入了敌军的包围圈。
当时,72师虽只有2个师近3万人,却同时要对抗美军10个师的8万多人马。而且,由于给养不足,9兵团官兵们已经好几天没有热饭吃了,只剩下几天口粮。弹药也快打光,箭无可施。
面对如此窘境,指挥员徐海东不得不给上级发出求援电报:"弹尽粮绝,全团处于绝境,请即刻增派增援部队。"
可就在这个万分危急的时刻,72师遭遇了更加凶险的局面。由于斥候失误,72师陷入两股大敌夹击之中。一支是阵地坚固、火力猛烈的美军第7师;另一支则是从长津湖北面增援而来的英军第27旅。
双方实力对比悬殊,美军不但装备精良、火力强大,而且人数是72师的3倍有余。而72师不仅兵力单薄、弹尽粮绝,就连防寒装备也严重缺乏。
不过,在如此绝境之下,志愿军官兵们依然视死如归、誓与敌人决一死战。为了赢得胜利,他们奋勇杀敌、顽强拼搏,英勇向前、寸土必争。
第1天夜里,美军第7师便集中重兵对占领公主岭的志愿军72师发起了猛烈进攻。不过,志愿军第76师188团1营的200余勇士,却在数天弹尽援绝、食物断绝的绝境中,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同美军顽强周旋。
虽然敌我火力差距悬殊,但志愿军战士们乘夜色掩护,连夜扑向美军阵地,与之血战。当美军集中重兵进攻时,志愿军勇士们则主动撤退掩护,避免阵地被攻破。就这样,双方连续作战了5昼夜,76师188团终于坚守住了公主岭。
在另一路线上,72师205旅也同美军遭遇激战。为了打开一条撤退通道,志愿军205旅奋勇杀出,与敌军血战数日。至11月30日凌晨,他们终于冲破了重重敌阵,撤出了险境。
2.艰难突围,创造世界奇迹
虽然打开了突围的通路,但志愿军72师的艰难远未结束。因为英美两军随即合围了72师的撤退路线,企图将之一网打尽。
12月1日,72师已撤出的官兵遭遇英军27旅,双方在陕西路一带展开了激烈战斗。为了突破重围,72师不得不同时攻击已占据阵地的英美两军。
当时,英军27旅占据着险要的制高点,视野开阔、火力猛烈。而美军则占据山腰阵地,设有大量火力点、路障和地雷区。
但是,面对如此凶险局面,志愿军勇士们毫不畏惧,他们临危不乱、英勇杀敌。在指挥员罗荣桓的率领下,72师连续作战4昼夜,终于攻克了英军的制高点,夺取了主动权。
从12月1日至5日,72师连续无睡无食、弹尽援绝,但他们战斗意志旗帜鲜明,决不向敌人低头。经过数日血战,志愿军终于冲出了包围圈,打开了一条撤退的生命线。
这一役,72师共毙伤美军2100余人,击毁坦克12辆、火炮45门。而英军27旅也在激战中损失惨重。
此役不仅创造了志愿军人类战争史上突围作战人数最多的纪录,而且也写下了令世人震惊的"长津湖奇迹"。
在如此恶劣条件下,72师历经4昼夜无睡无食、弹尽粮绝的绝境,最终仍然以惊人的顽强意志和英勇杀敌力,击溃了实力远超己方的敌军。用钢筋铁骨般的意志,创造了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!四、浴血奋战,志愿军在三八线创造殉国誓师伟绩
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不仅在长津湖和上甘岭创造了不朽功勋,在三八线一带他们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战斗壮举。在这条防线上,志愿军官兵以钢铁意志打败敌军一次次进攻,赢得了宝贵时间,最终迎来了阵线的逆转和胜利。
1.殉国誓师,志愿军立下赫赫战功
1951年4月22日,敌军在三八线一带发动了代号为"力挺"的进攻。美军西线共出动10个师、3000余门炮兵火力,主攻线锁定平壤。东线则由英军第1步兵师负责主攻,韩军及其他国军配合。
为阻击这次猛攻,志愿军在三八线阵地上密布重兵,并由杨根思代理第9兵团司令员。
当时,敌我双方在三八线一带的兵力对比悬殊。美军在西线一带集中了20个师,共25万余人,拥有2600余门大炮、330余架飞机。而志愿军仅有几个军,兵力仅为美军的一半,火力也相形见绌。
4月22日当天,盟军在西北线集中5000余门大炮,发动猛烈炮击后,步兵部队随即开始了进攻。而东线的英军第1师和韩军第1师等则全线发起冲锋。
遭受如此重创,志愿军阵地上方圆几公里内除了弹坑炮坑再无其他。但是,面对如此凶猛进攻,志愿军将士们毫不动摇,他们顽强反击、视死不渝。
例如,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3师339旅阵地,在猛烈炮火下坚守住了阵地,击毁敌坦克7辆、击毙敌军200余人。而位于西线的第47军142师,则在敌军几次进攻中,全歼敌人数百人。
更令人赞叹的,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的英勇表现。4月22日,这支军团奉命死守重镇桧岛,阻止敌军进犯。当天上午,盟军连续轰炸桧岛阵地2个小时后,发动了地面进攻。
面对敌军的重兵压境,63军官兵们丝毫不退缩,他们坚持殊死阻击。从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2点,63军与敌军激战6个小时,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硬仗。
最终,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血战到底的勇气,63军官兵击毙击伤敌军2300余人,其中美军1700余人,并摧毁了40余辆坦克与装甲车。而63军自身亦付出惨重代价,仅339旅1个团就有500余人阵亡。
面对如此凶残形势,志愿军将领们在部队阵地上高呼"同志们,誓死保卫祖国!誓死保卫阵地!"以此鼓舞将士们的斗志。63军则在4月22日作战后,豪情满怀,自发书写"殉国誓师大会"誓词,铭记难忘的这一天。
2.顽强拼杀,粉碎敌军进攻
虽然志愿军付出了惨重牺牲,但他们以钢铁般的意志打垮了敌人的进攻,迎来了最终的胜利。
在4月25日和26日,敌军在西线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。第38军113师所在的陆宕里阵地,遭受了12小时的炮火袭击,随后敌人发动步兵进攻。
面对如此猛烈的进攻,113师官兵全体坚守阵地,以集中火力格杀勿论地消灭敌人,并精确瞄准敌军坦克和火炮阵地。仅25日和26日两天,他们便击毁敌军37门火炮和22辆坦克及其他武器装备。
到4月28日,敌军元气已尽,志愿军官兵主动出动,夺回失地。29日,113师在朝鲜军的配合下,收复了临津江两岸阵地,并痛击美军3700余人。
与西线斗争同样惨烈的,还有中部的钓鱼岛阵地。在这里,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195师与盟军激战了数日始终不下。敌军不断拉开新的增援部队加入战斗,企图用人海战术攻陷钓鱼岛阵地。
4月25日,敌军施加了8小时的炮击后,发动了三次进攻,均遭志愿军官兵奋勇还击。次日,敌人再度拉开两个旅团、1个团及其他兵力,发动猛烈进攻。
195师官兵奋勇迎战,仅在25日和26日两天,便击毁了敌军4辆 坦克、摧毁其火力点36个,打死或打伤敌军2000余人。之后,钓鱼岛阵地便沉寂下来,成为敌军的一块烫手山芋......五、力克险阻,志愿军打赢三大战役翻盘战争
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作战,不仅在上甘岭、长津湖和三八线一带创造了不朽功勋,更是凭借顽强拼杀打赢了三大战役,为战争的走向产生了根本转折。
1.第五次战役,全面反攻反败为胜
1951年4月22日起,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一带发动了"力挺"进攻,试图改变战争的被动局面。不过,经过两个多月的血战,盟军的进攻被志愿军完全挫伤。
到6月中旬,志愿军集结了足够的兵力,准备发起进攻。1951年6月23日,中国人民志愿军发起了"第五次战役",目标是彻底粉碎敌军在韩国中部一线的防御,解放首都汉城。
在这次战役中,志愿军共出动了39万人马,其中陆军33个军共28个师,空军1个航空师。与之对抗的是联合国军16万3千余人,其中陆军10个师,空军14个航空队。
在战役的第一阶段,第9兵团和第19兵团两路大军,同时沿京畿道和忠清南北道向南挺进。在6月25日至7月20日的作战中,两个兵团攻克丹阳、牙山、春川等战略据点,打破了盟军的中路防线。
由于敌我实力对比悬殊,志愿军以5:1的人力优势,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战役,战线迅速南移。到7月中旬,志愿军已控制大部分忠清南北道地区。
面对志愿军如此猛烈进攻,盟军阵脚大乱。为了阻止我军继续南下,美军于7月13日向朝中部德泽市增兵,试图重建新的防线。但这一计划未能实现。7月16日至17日,第19兵团2个军在德泽市一带,打破了盟军的顽强防御,迫使其节节败退。
在此次战役第二阶段,济州道等多个战略环节被我军全面解放。志愿军第9兵团和第19兵团两路并进,分别于8月上旬攻克全州和公州。
8月15日,志愿军终于直捣汉城城下。经过2天激战,24日凌晨,志愿军攻克汉城,全面解放了韩国首都。至此,盟军在战略上节节败退,被迫到肃毕太海岸地区重整旗鼓。
2.第六次战役,最后的决战彻底扭转战局
解放汉城后,志愿军继续向南挺进,发起了"第六次战役"。这一战役可谓决定性的最后较量,其结果将直接导致战争走向。
在这次战役中,志愿军出动了53万人马,包括76个旅和9个空军师,联合国军则出动了97.8万人马。双方兵力终于基本上持平,敌军已全线集结,这注定将是一场巅峰对决。
从9月15日起,第6次战役正式打响。当时,志愿军分三路并进:第9兵团主攻清川-三陟线,第19兵团由光州向抚顺、全罗两道进攻,第3兵团则攻击庆尚两道。
与此同时,美军努力拼凑部队,试图堵住我军南下的去路。在光州一线,美军机动部队和韩军陆续抵达,加强了防御。
不过,面对敌军的顽强抵抗,志愿军官兵们憋足了劲,势如疯虎一般向前猛扑。经过一个月的艰苦作战,志愿军终于打开了局面,渐渐占据了主动权。
9月23日,第3兵团攻占庆州市。10月9日,第19兵团攻克光州和全罗南道主要地区。10月15日,第9兵团攻克公州和北黄海两道主要地区。如此一来,战线已逼近江华岛。
在阵地会战阶段,志愿军虽然军力略逊于敌军,但却以临机应变、机动灵活的战术,使敌军措手不及。多路并进、集中优势兵力打敌的战术,令敌军防不胜防。此外,坚壁计等谋略运用得当,更给敌军以重创。
因此,到10月25日,西线战役便宣告结束。敌军损失惨重,仅地面部队就有7万4千余人伤亡,其中美军3万6千余人。空军方面也折损惨重,损失飞机312架,其中F-86战斗机116架。
与此同时,东线战役也进入了收尾阶段。11月14日,志愿军攻克顺天-安眠,切断了敌军退路。至12月10日,东线战役亦全面结束。最后,敌军仅控制着肃毕太地区一线狭小阵地。
三、第七次战役,战事步入最后阶段
历经3次决战,最终敌我双方的战略归于相持阶段。1952年1月25日,第7次战役打响,双方在三八线地区展开了长达2年的阵地对垒战。虽然这一阶段战事规模不及前期,但仍十分惨烈。
此时,双方都急需通过外交途径谈判停战。直至1953年7月27日,"朝鲜停战协定"得以签订,这场旷日持久、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才算结束。
发布于:天津市Powered by 极速网赌快3稳赚十大技巧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